蓝光光盘选购及存储电子档案的正确方式
发表时间:2022-02-14 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  字体:【

目前存储电子档案信息的载体主要有磁带、磁盘、光盘等。


尤其是光盘,从早期的CD到后来的DVD,以及现在的蓝光光盘,发展很快。


很难说以后会不会倒腾出现靛盘、紫盘等载体。


而且这些载体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:体积更小,存储信息更多,而且价格更便宜(蓝光光盘价格目前还是有点贵)


光盘存储技术的发展,路径较为清晰,主要是围绕支持格式、存储密度、传输速度等几个固定的方面进行研发。


因此,蓝光光盘的出现,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,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。


我们具体看下光盘存储技术的发展就明白了。


1961年,美国史丹佛大学开始对光学技术存储视频、声音信息进行研究。不久飞利浦公司也开始这项研究,而且在1972年获得成功。6年后,该公司就推出了激光视盘(也有直译成镭射影碟-laserdisc)。


日本先锋公司看到了这一商机,收购了该LD格式的大量版权,并在1981年开始生产LD影碟机。


年纪大些的估计见过这个老物件,又大又金贵。(网上都很难找到图片)


笨重、价格高导致在美国、中国销量一般。


之后,飞利浦和索尼又一起研发了CD光盘。到1990年,飞利浦制定了CD-R标准,CD真正实现数据存储功能。但只能一次性刻录的特点让用户觉得不太方便。


贵了不行,存储数据格式太少也不行,于是能够存储高质量声音和图像的VCD在1993年被研制出来。


由于能够存储视频,自身成本不高,加上90年代中国在版权保护方面的“宽松”环境,使得盗版VCD影片在中国风靡一时。


但是,VCD的短板之一是存储容量太小。


所以,有短板就会有技术发展,兼容以往各种CD格式,且存储容量更大的DVD光盘在1995年被研发出来了。


再往后,2002年,索尼、松下、日立、飞利浦等九家公司又在DVD基础上制定了采用蓝光DVD存储技术的高密度DVD光盘标准,用它来替代采用红色激光存储技术的各类DVD标准,蓝光光盘由此诞生。


同DVD相比,蓝光光盘使用波长更短的蓝色激光进行读写,使得同样体积的光盘,存储容量大幅提升,能达到DVD体积的6倍以上。

传输数据的速度也比DVD提高了3-5倍。


而且更加耐用,蓝盘的记录层采用无机材料制成,同CD、DVD记录层采用的有机颜料相比,能有效防止紫外线侵害,即使在多达1万次读写后,光盘特性仍比较稳定。


至此,蓝色光盘开始被大量使用,但DVD在存储数据的量级以及传输速度、支持格式等方面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大部分需求,因此,目前依旧被广泛使用。


下边对几种光盘的特点做了个列表,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,光盘的发展基本是在几个方面不断进行优化的。



那么我们档案行业是如何应对这一数字载体的不断变化的呢?


目前采取的措施可以称之为“敞开怀抱、优中选优”


所谓“敞开怀抱”,是指对新生存储载体,只要是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,又有利于档案存储,符合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,就积极支持。


从光盘行业来看,蓝光光盘的应用是在逐渐增加的,同时又能满足档案馆(室)电子数据量越来越大的需求,因此,我们积极接纳这一新载体。


同时,还要从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角度出发,提出一些个性化的要求,这就是“优中选优”,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。


一是在已有的光盘生成指标基础上,提出更为严格的指标,作为电子档案存储载体指标。


二是在刻录前和刻录后都要进行检测,检测结果满足档案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才算合格,采用全程监控的思路。


所以,档案局出台了行业标准《电子档案存储用可录类蓝光光盘(BD-R)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》。


根据这个标准生产、保存的蓝盘,使用寿命至少30年。


作为档案人员,我们关心的,是该如何选择、使用蓝光光盘?


方法也很简单,就是使用蓝光光盘有点费钱。


只要决定使用这种存储介质,我们就需要买三样东西,来确保存储档案的质量!


一是档案级蓝光光盘(价格不算便宜)


至于什么样的蓝光光盘属于档案级的呢?


这个由生产光盘的厂商根据前边提到的行业标准要求进行生产,质检后光盘的指标合格的就可以作为档案级光盘进行售卖。


我们作为消费者,没法监督或了解这个环节具体的情况。


所以,直接在一些主流购物网站上搜索“档案级 蓝光”等检索词查找这些商品就行。



这些搜索结果展示出来后,点开商品链接,看看是不是我们要买的档案级的蓝光光盘。


具体怎么看呢?也有门道。


一看包装,蓝光光盘都是用光盘盒包装的,没用光盘盒包装的,可能就是假货。


二看容量,蓝光光盘容量一般不低于20g(低于20g的就要仔细甄别一下了),单片单层有23g、25g、27g的,双面有50g的,但一般不会低于20g。


三看执行的标准,理论上要选择执行《电子档案存储用可录类蓝光光盘(BD-R)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》(DA/T 74-2019)这个标准的。


光盘上一般会标出执行的标准号,如下图。



上边这张光盘虽然标的是档案级蓝光光盘,但执行的就不是蓝光光盘的标准,而是档案级DVD光盘的标准,而且还是已经过期的标准。


那是不是说明这个光盘是假冒蓝光光盘呢?


不一定。


因为蓝光光盘诞生的早,而我们档案行业关于蓝光光盘的技术标准出台的晚,就使得有些蓝光光盘虽然标识的不是最新标准,但可能相关指标达到了档案级蓝光光盘的要求。


因此,到底我们买的是不是合格产品,就需要买第二样物品——蓝光光盘检测机。


依旧是老办法,在网上查找蓝光光盘检测机。


在检索结果中,寻找执行标准包含DA/T 74-2019的检测机。




我们可以看到,上边三款商品中,第一款没有执行我们说的这个标准,淘汰。


后两个都标有DA/T 74这个标准,但同时商品2中执行的另一个标准是一个过期的标准,那两者对比,我们首选商品3,因为它还可以帮我们检测档案级DVD光盘,用途更广些。当然,购买商品2也没啥问题,能够满足蓝光光盘检测要求。


等下单的蓝光光盘检测机到货后,我们就可以用检测购买的光盘质量是否合格了。


具体做法是:


将蓝光光盘静置一段时间后,抽几张放入检测机中检测,检测结果要求:


FE(聚焦误差)<45nm;


TE(跟踪误差)<13nm。


不满足上述要求的光盘,是不合格品,不能用于刻录。


所以说,即使我们买的是正品的档案级蓝光光盘,但在刻录前检测中发现检测结果有问题,依旧不能作为档案级蓝光光盘使用,需要重新换一批进行抽检,直到某批次抽检合格为止。


接下来就是刻录环节,那必须得买第三样东西——蓝光光盘刻录机。


由于光盘刻录机的激光波长、功率等影响刻录的精确度。


因此,要选用蓝光光盘专用刻录机。依旧是在网上搜索蓝光刻录机即可。


在刻录时,我们需重点注意的一点就是刻录速度,不要选择最快速的,虽然这是刻录机厂商的一个卖点。


我们为确保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,要选择中速刻录(一般4-6倍速),这样光盘刻录质量较好(随即误码率、抖晃值较低)。


刻录完毕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,我们还要对刻录结果进行再次抽检或全检(最好全检)。


检测指标如下:


RSER<3.5E-04;


BE Sum<600;


UE=0;


上边这三个最关键,其他指标还有:


ASYM:-0.10~0.15;


DC Jitter<8.5(BD-R25)或<9(BD-R50)。


其中,RSER和BE Sum的值越低越好,具体这些指标代表什么意义,我们可以查阅DA/T 74这个标准来了解。


不知道这些指标的含义也无所谓,只要看下这几个指标的检测结果在什么范围内合规,什么范围内是有问题的就行,就像我们看自己的体检结果一样,发现异常了再进一步深究也不迟。


之后就是定期检测工作了,主要就是跟踪RSER、BE Sum、UE这三个指标的数值变化,一旦达到预警线,及时采取相应措施。


以上就是购买和使用蓝光光盘的大致方法。


是不是觉得挺麻烦。


我个人对这种载体兴趣不大。


原因也很简单,就是性价比不高,目前蓝光光盘价格不算便宜,相应的机械硬盘、DVD价格则亲民很多,而且在数据安全、传输速度等方面并不比蓝光光盘逊色,能够满足大部分档案馆(室)的数据存储需要。


所以,蓝光光盘要么通过改进技术等方法使价格降下来,要么可能就要面临同VCD一样继续被淘汰的命运。




 
上一篇:亲历北京冬奥:专访冬奥遗产档案工作者,一同探究冬奥遗产档案管理工作
下一篇: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相关要求